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民主監督,是中共云南省委賦予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無黨派人士的一項全新任務。
8月29日至31日,“云南統戰這十年·高原湖泊行”全媒體采訪活動來到洱海畔,親身感觸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響洱海保護精準治理攻堅戰所取得的顯著成效,深入了解民建云南省委會積極推進洱海保護治理民主監督工作的具體舉措,共同見證多黨合作齊心協力為保護洱海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中秋臨近,紅色、紫色、黃色、綠色四個不同顏色,新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稻谷逐漸成熟,在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洱海生態廊道旁,大片稻田里呈現出來的立體稻田畫景致,即將成為秋收之前、國慶期間游客們又一新的網紅打卡地。
“今年插秧時節,云南農墾集團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綠色種植、藝術創意和科技培育相結合,以田為‘紙’執稻為‘筆’,依托灣橋鎮古生村500畝種植基地打造古生鄉愁小鎮,依托河矣江村、向陽溪村、桃源村3500畝種植基地,按照綠色和有機種植方式,借稻田畫這種形式,打造田園綜合體,形成十里稻花香、田園風光帶和洱海綠色種植生態保護帶,為洱海保護、鄉村振興、糧食安全和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貢獻力量?!痹凇跋灿蟆睘橹黝}的巨幅稻田畫觀景臺,大理公司生產部副經理王睿介紹,通過農墾集團高效推進,2021年在大理洱海流轉1.2萬畝土地,全程使用有機肥種植,共計減少500噸化肥施用量,減少1.5噸農藥施用量。項目采用綠色有機種植方式種植水稻,致力于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探索出一條集“農業轉型升級,洱海水質改善,糧食安全穩固”三大戰略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在推進洱海保護,全面打響環湖截污、生態搬遷等攻堅行動以來,退田、退塘、退房后,保護洱海的同時,如何重構生計解決當地村民面臨的現實問題?撂荒的土地如何變成旅游熱門打卡目的地?云南農墾集團將答題的關鍵聚焦到利用荒地帶領農戶脫貧致富,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子。
洱海周邊的農業發展必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杜絕化肥對洱海水質的污染,這意味著傳統的粗放型、對化肥高度依賴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須探索新路子。2021年,云南省糧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大理市政府簽署了《大理市洱海流域綠色種植基地項目合作協議》,成立“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洱海邊開發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產業的綠色轉型項目。
項目成立后,云南農墾集團積極與國內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合作,目前已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民盟中央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張福鎖教授任院長的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在古生村合作共建了科技小院,以滿足綠色生產需求為主導開展有機肥、水溶肥試驗示范等項目的研究,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平衡共贏的良方。
科技小院的院士們與周邊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積極推廣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技術試驗,持續探索“‘水稻+’模式”“病蟲害綠色生物防治模式”“復合帶狀種植模式”三種綠色發展新模式,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借鑒,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土地流轉后,農墾集團和專家們帶領我們種植戶按照綠色和有機種植方式,可以優質、高效完成種植。今年,我們產出的稻米賣的價格更高,每畝產值提高近3000元呢?!毕﹃栂?,正在稻田里施有機肥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的笑容很是燦爛,他告訴記者,農墾集團與村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承包管理模式,讓村民住在家里面,守在稻田邊,就能上好班?!拔覀兗议T口每天有全國各地的客人來騎車、徒步、拍照……我們村民想著要更加努力干活,過上更好的日子!”
以核心區萬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為基底,云南農墾集團全力打造規?;?、藝術化、四季皆有景的大地田園風光。打造出的田園風光與蒼山之美、洱海之秀遙相呼應,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讓人流連忘返的山水田園畫。所展現出來的圖景正如“蒼洱留香”所寓意的那樣:“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旁是萬畝的稻花香和稻田畫,與古生村的傳統村落形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旅游綜合體,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形成當地寶貴的財富。
“喜迎二十大”為主題的巨幅稻田畫在大理的藍天白云映襯下,大氣磅礴、振奮人心,農墾集團綠色農業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格局,以洱海流域綠色發展為引領,深入探索九大高原湖泊可持續綠色發展新模式。